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生态化数字校园建设还要多久
2015-05-05 17:18:00
福建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4月26日,第五届全国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学术交流暨技术发展展示大会开幕,论坛以“区校协同视角下的生态化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为主题,举行包括资深专家报告、区域案例分享、学校特色分享、青年研究者实践报告等大会报告、学科教学公开课、企业解决方案参与展示等一系列活动。
  本次大会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技术学院携手“移动学习”教育部—中国移动联合实验室一起主办,由北京市大兴区教师进修学校承办,公开课在北京师范大学大兴附属实验小学进行。本次大会以学术研究和实践探讨相结合的方式,搭建高端研究与基层实践的沟通与交流平台,在推进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经验方面产生了良好的反响。
  数字校园需解决六个关键问题
  在云计算技术支撑之下,数字校园建设不再关注软硬件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重点关注的是以推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实践融合为目标,以应用牵引和机制创新为推动原则,使数字校园能够在教育教学方面起到突破性的支撑作用,从而实现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发展的作用。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秘书长刘雍潜教授认为,加强区域层面的综合统筹,关注数字校园的顶层设计和运行机制是当前的主要任务。通过“共建共享”与“公建众享”相结合的资源建设与应用模式,提升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与发展的长效机制。同时要关注“互联网+”对信息化教学应用研究的技术激发。
  “数字校园发展需要解决六个方面的关键问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李玉顺副教授表示,这些问题包括:集约与创新的协调、技术环境的构建、数据体系的建设与生成、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区校信息化能力的提升、服务环境的建构与持久化。这些问题不仅对当前乃至未来一段时间内数字校园的建设方向具有指导意义,同时对如何支持区域统筹下集约与创新的数字校园建设,以达到中小学数字校园“低成本、高可用性、低维护”等最佳特征提供方向。这些问题的讨论结论,对于我国广大偏远、农村地区的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也具有参考意义。
  本次会议上,大兴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陈志涛和李勇老师分别介绍了大兴数字校园建设思路和建设方法。北京市大兴区在区域层面的进行综合统筹,从2011年以来经历了“单体数字校园建设实验”、“区域统筹建设模式”和“云数字校园”成果推广三个重要阶段。大兴区数字校园建设实现了统一的数据标准,统一的管理平台,五级标准化认证体系,公共应用区域建设,特色应用学校自建,提出“区域数字校园云应用商店”,形成了数字校园建设的开放性生态环境,能够使区域、学校、企业三方力量有效协同。
  翻转课堂不是包治百病的良药
  提到学科优质教学资源的研制与开发,不得不说近些年伴随着慕课、翻转课堂等兴起的“微课”、“微视频”等也受到大家的关注。
  翻转课堂2007年在美国出现,2011年以后迅速扩展至全球,那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除了教学行为次序的变化,到底翻转了什么?
  “翻转课堂改变的是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发生情境的颠倒。”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余胜泉教授认为,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被赋予更多的自由,师生、生生之间拥有了更多的交流与互动,以发展学生的深层认知能力。在此过程中,技术不再仅仅是我们过去强调的作为一种手段辅助我们学习,而已经发展到充当学习者建构知识的工具,即作为认知工具促进学习者高阶思维发展,如何通过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多种教学模式的融合,来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才是需要根本解决的问题。
  “翻转课堂不是包治百病的良药,目前还面临四个方面的挑战”,著名教育技术研究专家何克抗教授认为,这些挑战包括:各学科优质教学资源的研制与开发;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急需更新;课前在线学习时间和课堂面对面教学的时间是否可以调整或变通;实施翻转课堂的学段能否向高、低两端扩展等。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不考虑我们国家的本土教育情况,也不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避免微课建设误区
  近些年,“微课培训”、“微课大赛”等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教育界。微课内容短小精悍,作为教学资源不仅方便教师的使用,也适合学生的学习。
  但在实际教学中,专家发现,有些微课制作粗糙,有些应用“微课”教学的翻转课堂流于学生过于自主,学生的学习目标难以达到,学习任务难以完成。为此,余胜泉教授认为要从几个方面来避免“微课”的建设误区,微课资源的设计需要遵循“少即是多”的原则,尽可能减少需要用户记忆的内容。微课所表现的知识单元,在内部需要是连续并有所重叠的,方便学习者从任何一节开始都知道自己在整个体系中的位置。微课的学习活动设计要更重于内容的设计。从结构看,微课之间能以知识为中心,构建社会认知网络。通过对信息的链接发展成为对人的链接,从而实现物化资源与人的资源的联通,让知识成为人的连接通路。
  本次大会还专门邀请长期从事微课设计与制作培训的K12教育网创始人王珏先生开设培训活动,与会代表受益匪浅。北京师范大学朱京曦博士提出“小微课、大智慧”的观点,教师在微课的教研中通过模拟设计、对比设计、独立设计的循环迭代过程,提高设计与应用微课的能力,可以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与课程教学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整体提升学校信息化教学与教研水平。
  长远目标是用数字技术提升学习力
  数字校园的建设是途经,是任务。学校的发展还要依赖于学生的成长。来自深圳南方科技大学实验学校的唐晓勇副校长与大会代表分享了“用数字技术提升学习力”,上海嘉定实验小学的龚京副校长介绍了该校基于学校的数字校园而开展的数字化教学应用的情况。温州电教馆的黄岳明馆长介绍了该区域与学校一线教师共同打造“创客教育”的协同氛围,通过创客教育,让孩子触摸真实的世界。来自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的赵国庆博士也分享了一些在中小学积极开展思维导图促进学生发展的实验研究,让数字校园的建设通过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落到实处。
  本次会议的发起人之一,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董艳副院长认为,协同是当前中小学数字校园的建设常态,发展才真正是数字校园的建设目标。而这样的协同与发展建立在一批高层次的专家参与,实践人员的“遇见与分享”的基础上,良好的交流平台,也有利于我国广大偏远地区的中小学数字校园在未来的建设过程中少走弯路,稳步前行。
  原标题:生态化数字校园离我们有多远?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中国教育报 2018-05-13 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