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雨润溪源)|陈方:让学生认识文学之美与文学之用
2022-10-21 11:09:00
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

  编者按: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我们推出“雨润溪源”专栏,通过宣传协和教师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事迹,引导广大教师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坚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争做“四有”好老师,努力成为“大先生”,把为学、为事、为人统一起来,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任教14年,讲授《中国古代文学》《美学》《礼仪学》等课程的陈方优雅大方,声音知性,课程广受学生欢迎。前段时间,刚荣获第六届福建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文科组一等奖的她回到课堂,投入新开的公共课程《应用写作》的备课之中。借用文学的力量,陈方温柔而坚定地传授着知识,让学生们在文字的每一个韵脚里,体会顿挫抑扬与人生百态。

  多视角多感官 让文学有所感

  “文学永远没有标准答案,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会有不同的理解,文学和学术是值得你不断去学习和建设的”。在竞赛中,陈方抽中的片段是《聊斋志异》,她对两个片段分别加入了哈佛大学教授的研究和荣格心理学的分析方法,引入阿尼玛理论。阿尼玛是每个男人心中都有的女人形象,是男人心灵中的女性成分。男人会对心中阿尼玛的特点感到喜爱,在遇到像自己的阿尼玛的女性时,他会感受到极强烈的吸引力。陈方用阿尼玛理论去解释书中的主人公甚至作者蒲松龄本人,他们希望出现一个这样的女性来拯救自己。前沿的理论令片段更加新颖,陈方表示:“虽然这些都是他人的研究,但文学是没有局限性的,我想给大家带去不同的视角和感受。”

  除了引入前沿理论外,陈方还将音乐融入到教学中。她用音乐衔接课程内容的转折和自然的过渡。

  “我会通过注重自己语言的表达,抓取重点或是运用音乐来提高课堂表现力,文学课程本身有魅力,有着自身逻辑思路,也可以煽情。”她表示,音乐辅助讲稿以营造氛围感更易吸引学生,让她们身临其境,尝试与人物共鸣。但这同时对教师的课堂节奏把握提出更高的要求,从音乐的挑选要根据文本来,到时间的长短、音乐的风格,以及如何根据音乐配讲稿都要反复磨合。

  “对于教师而言,比赛不是最重要的。在教学比赛中取得好成绩虽然是实力的体现,但对于教师来说最重要的还是教好学生。以赛事促进教学,把更高的教学水平带入一线课堂,才是参加比赛的意义所在。”在她眼里,比赛最重要的是如何将比赛中所学运用到课堂中去。通过和不同名师的交流,将任务驱动、问题带入等方法用在课堂上,将创新设计具体到教学中,既充实自我又促进学生思维的进步。

  思辩总结贯穿 让文学有所用

  陈方认为,大学课堂的教学除了传递知识本身,更多时候要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否辩证全面,能否灵活将文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未来往更深的领域去挖掘。

  在日常教学中,陈方会侧重于把经典基础理论传授给学生,同时启发学生如何从新角度来理解文学作品,站在不同时代、从不同的审美角度去理解优秀的文学作品。文化产业系2020级汉语言文学专业陈悦琳表示:“陈方老师不是一味地告诉学生散文的写作技巧,而是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将目光从课本转移到生活中并用心体验。她还鼓励我们去谈恋爱,才能更好地体悟文学中微妙的感情。”

  为启发学生辩证思考,陈方老师还会减少卷面分,提高课堂发言分及平时作业分,鼓励同学们多维思考、大胆发言。文化产业系2020级汉语言文学专业高芯燕表示:“印象最深的一堂课,是陈方老师让我们用辩论赛的形式去辩证探讨‘《琵琶记》到底是喜剧还是悲剧’,虽然前人已经有相对成熟的学术研究和观点,但是同学们不同思想和观点的碰撞不仅有助于大家深入体会作品内核,而且对文本也产生了全新的解读。”

  “教书让我活成了想要的样子”

  虽从教多年,但教书并不是陈方的第一选择。大学期间,陈方就读于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基地班,曾经一门心思想要读经济学的她开启了文学和教育之路,研究生毕业后,她成为协和学院文化产业系的一名老师。“我原先不是师范类的,当时天天写论文,步入岗位后教学技能上都要重新学仔细磨。”

  工作后,陈方没有停下追求学术的脚步,她选择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对此她表示这是自己人生的规划,也是职业的需要。“老师要注重平常学识的积累,当你思考问题的能力更强才能教的更好,这也是我执着读博的原因”。

  本硕博不断钻研学习的经历在丰富陈方个人知识体系的同时,也让她逐渐打通各门科目的共性,尝试带给学生新的启发,学会将知识融会贯通,并且更好地与现实相结合。陈方表示,文学之用在于提高审美,使你获得精神层面的享受和自足,同时丰富对人性的感知和对世界的认知。而最重要的则是以此指导实践的运用,不断补给自己使自己成为有用的人。

  陈方十分珍惜遇到的每位学生,“当学生眼巴巴地看着你,那种对知识的渴望驱动着我做好工作,也让我收获属于教师职业的幸福感。这些新生的力量鼓励我不断挑战尝试,去自然而真实地表达。而教书,让我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

  撰稿:采编部 方锌妮 陈越

  文化产业系陈宜林、叶心悦对本文亦有贡献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